最新旅游线路 主题旅游线路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敦煌旅游常识2019-04-03
[导读]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 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大漠深处,鸣沙山上,敦煌莫高窟静守着延续千年的信仰。从1944年成立到现在,敦煌研究院历经70余年,只出现过艺术家常书鸿、段文杰,考古学家樊锦诗,科技文保专家王旭东四位院长。如此稳定的任职和超长的任期,在国内文保机构中极为罕见。

这其中,工科出身、在荒漠扎根快三十载的王旭东,作为敦煌第四任掌门人尤显低调。查看王旭东最近的行程,会发现他以敦煌为圆点,不断奔波在旅途中:效仿故宫宣布4月份推出莫高窟夜场、召开数字文化遗产发展研讨会,到河北开展数字敦煌展,赴上海开讲文化大讲堂……“把一个真实完整的莫高窟传承下去”,理工男王旭东如今说起文物保护、研究和传承,滔滔不绝、如数家珍。


梦想当水利工程师最终成敦煌守护者1991年春节刚过,顶着鹅毛大雪,大学毕业一年的王旭东乘坐长途汽车从张掖辗转来到了敦煌。他未曾想到,这辈子会跟敦煌的文物打起交道。此前,他甚至不知道敦煌在哪儿,只有10年前父亲去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一张留影,能告诉他敦煌的大概样子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王旭东出生在甘肃农村,那里水源稀缺,祖祖辈辈靠老天爷赏饭,日子过得异常艰辛。小时候,他经常看见一些水利工程师或技术员扛着三脚架、经纬仪在修水渠,帮乡亲们解决吃水难题。那是他心中的英雄,他童年的梦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考大学时,王旭东填写的所有志愿,从一本、二本到专科,全都与水利有关。最终,他如愿被兰州大学水文地理与地质工程专业录取。毕业后,又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去搞水利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王旭东来到敦煌,是个很偶然的机会。1991年,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文物保护合作。美国专家建议,搞石窟保护应该有地质工程专业的人加入。敦煌研究院到兰州大学招人,当时的王旭东已经是张掖地区水电处的一名技术员,在老师推荐下,他决定到敦煌瞧瞧。

那一夜,他独自一人绕着寂静荒凉的莫高窟走了一圈。空无一人的三危山前,那些千年石窟安静极了,山间风起,石窟似乎正在跟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打招呼。刹那间,王旭东对这些石头有了莫名的亲切感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第二天,他一口答应留在这里。从此,世上少了一位水利工程师,而敦煌莫高窟多了一位虔诚的守护者。

在敦煌,王旭东做起崖体稳定性研究,这和他的专业背景很契合。几个月时间里,他几乎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。不过,那时他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壁画起甲、开裂等问题,至于壁画本身,他这个工科男并不“感冒”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
日子久了,耳濡目染,周围的同事都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专家,慢慢地,他从心底里产生了解敦煌文化的欲望。于是,王旭东广泛阅读相关书籍,向同事们讨教,再进洞窟的时候,目光已聚焦在了壁画上。

“在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,都有这种热爱传统文化的细胞和基因,就看你能不能把它激活。你可以不会画画,但通过了解这些画,通过学习历史知识,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、触动你,会让你由衷地爱上这些古老的文化。”王旭东发现,敦煌石窟不只是土和石头,而是有鲜活生命的。从那时起,这个西北汉子对敦煌文物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2014年12月,王旭东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。1944年成立到现在,敦煌研究院历经70余年,只出现过艺术家常书鸿、段文杰,考古学家樊锦诗,科技文保专家王旭东四位院长。如此稳定的任职和超长的任期,在国内文保机构中极为罕见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其实不只是院长,几乎每个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都将毕生的时间搁在了这片荒漠上。一年又一年,他们抗风沙、战干旱,忍受孤独与寂寞,不求名利。


史苇湘、欧阳琳夫妇

世上可能没有哪一个工作单位,会像敦煌研究院那样,有自己的墓园。2017年,莫高窟对面山丘的墓地来了一对新“邻居”———敦煌学者史苇湘和欧阳琳伉俪。他们生前留有遗嘱,百年之后,要一起回到敦煌,安葬在三危山下、宕泉河畔。那年清明前夕,王旭东带领着400多名敦煌研究院的员工们,一起为两位老先生献花、默哀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种种坚守源于信仰,源于对莫高窟文化传承的认同。王旭东希望更多人爱上敦煌:“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敦煌的价值,大家才能由衷地对老祖宗留下的遗产生出崇敬之心,才能发自内心地去保护它,并让它发扬光大。”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
防沙防水限流游客只为延缓壁画衰老保护、研究、弘扬,从1944年成立的“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”到今天的敦煌研究院,这是莫高窟守护者半个多世纪不变的使命。其中,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敦煌文物保存到今天,是因为环境特殊——气候的干燥和洞穴的黑暗。然而,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干扰,却在不断侵蚀着敦煌文物的寿命。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,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。如果将十年前一些壁画的照片与现在进行对比,会发现壁画的老化速度惊人,王旭东对此忧心忡忡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1908年莫高窟影像

莫高窟背后是高大的鸣沙山,漫卷的狂风携着沙漠里滚烫的沙,一年到头刮得人脸颊生疼。到了冬天,风沙甚至会直接刮进洞窟里。上世纪40年代,第一批来到莫高窟的人,大多数是热爱敦煌壁画的艺术家,为防风沙,想了很多土办法。

他们在敦煌洞窟顶上,沿着洞窟在戈壁滩上挖一条沟。这样,沙子吹过来就掉到沟里,而不会进到洞窟里来,但是往往一场大风就把沟填满了。为了清除这些沙子,艺术家们又建了一道沙墙,把沙子挡住,没想到几场大风又把沙子从上面吹了下来。后来,他们还想过在窟顶的沙子下面挖一个洞,用布袋把那些沙子集中起来,再慢慢漏下……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在王旭东看来,虽然这些办法没有最终解决问题,但这种精神让人感动之至。只有那些深深了解敦煌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人,才会如此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做。“对他们来说,这些壁画就是他们的生命,甚至超过他们的生命。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。”好在今天借助现代科技手段,敦煌已经建立了全方位的防沙体系,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达到了70多年来的最低点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除了风沙以外,水也是一个“隐形杀手”。虽然敦煌年降雨量才40毫米,但王旭东研究发现,水汽对壁画伤害非常大。盐分遇水反复溶解、结晶,导致“壁画癌症”酥碱等病害。在他的倡导下,现在敦煌研究院高度重视水的问题,通过雨天关闭窟门、窟前园林漫灌改滴灌等措施对水设防,为壁画延年益寿。

“世间有几处地方,有生之年总觉应该一到,敦煌便是其一。”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、延续时间最长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群,被誉为“沙漠中的美术馆”和“墙壁上的博物馆”。目前全世界文化遗产符合全部六项标准的只有两个,一个是威尼斯,另一个便是莫高窟。在很多人心目中,敦煌是当之无愧的“打卡”胜地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但是,与普通景点不同,莫高窟对游客量激增尤为头疼。莫高窟是从1979年开始对游客开放的,当时全年游客量才1万,可到了2015年,已经飙升到115万,2018年更是突破200万大关。

每年暑期,莫高窟都会患上“热感冒”。最多时,每天有2万名游客涌进狭小洞窟,导致温度、湿度、二氧化碳等监测指标攀升,大大加速了壁画的氧化剥落。可是,游客带着迫切的期待千里迢迢而来,敦煌又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2014年数字展示中心启用,用以分流游客。每位凭预约票进入洞窟参观的游客,都先被引导着来到这里观看两场高清电影《千年莫高》和《梦幻佛宫》,对莫高窟有个大体认识,再去参观实体洞窟。这样,每组游客在洞窟内停留的时间能缩短到5分钟。同时,莫高窟在全国文化遗产单位中,率先开启了每天6000人为最大承载量的网络预约参观模式。

至此,老态龙钟的敦煌石窟终于能稍微喘口气了。在王旭东看来,这个变化,既能帮助游客完成“到此一游”的心愿,也尽可能地减轻游客过多给洞窟保护造成的压力,是目前最好的选择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宁可步子慢一点不能让莫高窟形象垮掉数字展示中心只是“数字敦煌”的一部分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,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便提出了“数字敦煌”的概念,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界率先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。如今,数字技术趋于臻熟,王旭东又进一步提出在网络上“数字重建”莫高窟,从而让千年莫高窟“青春永驻”,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,使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获得新的生命。

敦煌研究院现在完成了150个洞窟的数字化信息采集,已有30个洞窟能在“数字敦煌”网站上免费三维立体呈现,其中的高清图像,比到洞窟现场借着手电筒光看得更加真切。

努力不止于数字化。在王旭东的倡导下,从2017年开始,敦煌研究院将“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”送进了高校。现场观展的,既有青年学生,也有年迈长者。每次在学校里演讲,大学生们都会围着他们,咨询很多有关敦煌莫高窟的问题。他深切地感受到,年轻人平时了解更多的是西方的文化,而很少了解像敦煌这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
王旭东曾在一次讲座中回忆起一个片段:有一天调查洞窟的时候,我到了第3窟,看到有位老师一个人在里面临摹。那个时候她可能30岁左右,我24岁。王旭东一边回忆一边感慨:“我无法理解她怎么能够静下心来,一个人待在小洞窟里。过了几年,这个洞窟的复制品放在了我们的陈列馆里。金钱的力量是一时的,文化的力量却是可持续的。文化会慢慢地影响人,渗透到人的骨子里、渗透到血液里。”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近几年,敦煌研究院也在尝试文化创意产业。《一带一路画敦煌》涂色书、《给菩萨涂口红》课程等,以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为蓝本,让参与者在一描一画中体会敦煌的文化艺术内涵。与亚马逊、小米、腾讯等企业推出的联名产品也在网络上影响不小,但与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相比,敦煌文创的步子似乎有点慢。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王旭东有特殊的考虑。“是真心愿意做文创,还是社会趋势推着走?恐怕得先想清楚这个问题。”他认为,文创一定不能背离价值,要通过文化创意让遗产发扬光大,而不是去消费它。

在他眼里,慈悲、智慧和美,是敦煌的核心价值。“我们宁可步子慢一点,甚至不合作,都不能突破底线。莫高窟在,后人还会继续去做。但如果敦煌在人们心中垮掉,再扶起来很难。”

人文大家|敦煌第四任掌门人王旭东:用科技守护莫高窟

敦煌定若远,一信动经年。王旭东和他的团队,像七十多年来一代代敦煌守护者那样,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,更像沙漠中的千年石窟那样,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定力和本心。

打印

其他敦煌旅游常识文章

消息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