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6年2月井冈山被成功列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后,井冈山管理局、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,积极策应全省打造美丽中国“江西样板”、吉安市打造“全景吉安、全域旅游”,始终坚持“红色引领、绿色崛起”发展战略,大力推进井冈山全域旅游发展,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。一是旅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。2016年全山共出售景区大门票张数及门票收入均同比增长20%以上,为井冈山实现率先“脱贫摘帽”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。二是井冈山景区游客满意度连续六年在全省40个重点景区中位列第一。三是全山公众安全感连续六年在全省位居前列,四度蝉联“平安杯”。四是红色培训如火如荼。2016年全山主要红色培训机构共举办培训班5042期,培训学员近30万人,均同比增长50%以上,红色培训已经成为全山旅游业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。五是“智慧井冈山”项目建设成效显著。实现了网上订票、订房、定餐、订购,初步完成了市政管理、应急联动指挥管理、投诉管理的有机融合,实现了井冈山旅游的历史性突破,成为吉安市“三看”流动现场会的亮点工作。六是景区知名度持续提升。井冈山成功入选“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”、“全国十大最热门的红色旅游目的地”、“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”、“2016同程旅游十大游客关注旅游目的地”等等。
注重体制机制创新,强化顶层设计。结合井冈山旅游工作的实际情况,在井冈山市文广新局增设乡镇旅游工作职能,构建了城乡两级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体系。深入推进景区综合执法改革,组建了景区行政执法处,在景区内依法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、市政管理、规划建设、工商、物价、票务稽查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、行政强制权。建立了旅游巡回法庭,设立统一的旅游咨询投诉电话400-188-0796,完善纠纷调解与快审机制。以城乡建设、自然保护、国土用地等规划为基础,推进全域旅游发展“多规合一”工作,启动了《井冈山全域旅游发展规划》的编制,将现有的旅游规划范围(十一大景区)覆盖到全市范围,强化全域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。
注重旅游空间开拓,强化联动发展。主动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和游客旅游消费规律,统筹谋划远途旅行、近处环游、休闲度假及城乡深度游。大力实施“茨坪+”行动计划,重点推进了以茨坪为中心,梨坪、罗浮、拿山厦坪、黄坳、龙市、茅坪6个区域为辐射的“1+6”特色旅游小镇建设。根据小镇的特色资源、特色文化和特色生态,合理布局发展重点和方向,着力培育培育运动健身、休闲度假、文化创意等主题小镇。注重完善特色小镇接待服务功能,努力促使每个小镇有一个停车场、一个服务中心、一批农家乐餐饮住宿点。重点整合拥有历史和文化韵味的自然村舍,引进有实力、有经验的民宿运营企业,发展精品民宿产业,建成“乡伴井冈山,原舍拿山”等精品民宿项目。目前,正在大力推进罗浮旅游服务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,按照“山水罗浮?双养圣境”的规划理念及“构建井冈山旅游新空间、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、打造城镇化新标杆、树立红色文化传承新典范”的总体思路,从空间战略、旅游格局、文化传承三方面对罗浮片区重新定位,将红色文化传承创新、休闲度假产业构建、城乡统筹发展三位一体推进,形成江南、坳下、石市、长岭及文水五个组团,着力将罗浮打造成集旅游集散、休闲度假、康体养生、乡村旅游、运动培训等功能于一体,以山水田园小镇为核心的旅游综合体。同时,主动融入并引领井冈山、永新、遂川红色旅游一体化建设,加强与武功山、青原山合作,打造“大井冈旅游经济圈”。以井冈山、衡山、韶山“三山”战略联盟、湘赣边区域“九县一市”开放合作以及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城市联盟为平台,通过广告互换、形象互推、促销互动、客源互送、门票互惠等合作方式,打造赣西湘东大旅游圈。今年,将按照《2017年湘赣边区域旅游合作行动方案》,共同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,开展系列大型的红色旅游活动。
注重完善旅游设施,强化项目带动。新建、改扩建旅游厕所共计55座,全面完成旅游厕所革命建设任务,荣获“江西省旅游厕所革命先锋行动首批建成单位”称号。今年,将重点推进茨坪停车场建设、茨坪城区污水治理、茨坪农贸市场搬迁、茨坪二环路改造提升等重点项目,不断改善景区基础设施。策划包装了35个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引资,主动对接浙江大丰集团、云南城投公司、中国康辉集团等企业来山考察、洽谈合作。重点实施了“旅游+”行动计划,制定了《关于加快推进井冈山开放型经济经济升级发展的意见》,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,以旅游业引领总部经济、休闲经济、会展经济、电商经济发展,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。目前,立茂科技、禾田实业等10家拟上市企业成功落户井冈山。
注重旅游资源挖掘,强化产品打造。一方面发展提升红色旅游。实施了红军故乡情景再现工程,今年,将围绕纪念井冈山根据地创建90周年,全力推进南山景区公园改造提升工程,围绕“星火相传”主题雕塑、红色基因传承展示和火炬广场三大建设重点,将其打造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新亮点;全力推进一个雕塑、一场演出、一本书籍、一堂党课、一部影视的“五个一”文化产业工程,打造红色经典;全力实施红色教育的“场馆提升”工程、景区景点的“形象提升”工程、旧居旧址的“氛围提升”工程,并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在主要进山公路进行节点打造,营造红色旅游氛围。同时,还将实施刘家坪红军文化村项目,重点抓好一场文艺汇演、一场纪念大会、一场研讨会和一场井冈山精神展等系列活动,并在全山推出一批类似“朝圣之旅”、“ ‘红’运之旅”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,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内涵。另一方面巩固创新绿色旅游。不断加强杜鹃山景区、龙潭、水口等绿色景区的开发升级。关闭多年的五马朝天景区重新开放。建设了菖蒲金葡萄园、国家农业科技园八角楼园区等一批农业观光项目。加快实施了井冈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改造升级、直升机低空飞行、泰康养老中心、康辉茶博园、温泉开发、中信梨坪国际会展中心、仙口热水洲生态休闲旅游等旅游项目,组织策划农业观光、农事体验、田园骑行等休闲活动,努力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,提升井冈山旅游竞争力。
注重旅游商品开发,强化资源优势。为进一步提升井冈山旅游购物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,延长井冈山旅游产业链,实现从单一的门票型旅游经济向综合旅游经济的转变,井冈山依托红色旅游资源优势,不断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,开发出特色鲜明、具有历史纪念意义、收藏价值和实用性并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商品。如今工字银元、井冈黄菊、井冈红茶、手工油纸伞等旅游商品开发已渐成规模。当前,井冈山正在加快旅游商品生产展示基地建设,重点做好“茶”、“酒”、“水”、“竹”四大文章。通过加大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,培育一批规模较大、影响较强、技术性高的旅游食品、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,开发系列结合井冈山红色文化、民俗风情、山水风光等元素的陶瓷、文化衫、手工制品等旅游纪念品,不断拓展和延伸旅游产业链。同时,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、江西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各种类别的展会,引导旅游商品企业走出去营销,大力宣传推广井冈山旅游商品。下一步,井冈山将优先开发、推广具有井冈山本土特色、对群众创业致富有拉动作用的旅游纪念品、工艺品等商品,重点依托井冈山智慧旅游平台,全面整合全山旅游商品优质资源,以网络方式展示、销售给游客。
注重平安景区建设,强化旅游服务品质。大力推进了“智慧井冈山”建设,建立了集网上订票、订房、订餐、订购于一体的智慧旅游系统,建成了大联动指挥中心、数字城管和12345热线,实现了城区(景区)数字化管理、应急联动智慧管理、投诉受理督办管理的有机统一。推行了旅游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,把规范化、精细化的标准体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。开展“微笑之星”“服务明星”“巾帼英雄岗”等服务评比,实施红色经典讲解提升计划,强化旅游一线人员培训,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执业素养。积极推行消费价格“明码标价和价格上墙”制度,加大对“黑车、黑导、黑社”等市场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,加强旅游咨询投诉受理,强化旅游秩序监管、旅游质量监督。建立完善安全预防体系,加强景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,确保旅游安全运行。井冈山连续6年在江西省重点景区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中位列第一,公众安全感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位列第一。
注重旅游扶贫带动,强化共建共享。重点实施了44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工程,打造了鹅岭至古城、龙市至大陇等6条干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以及19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点,促使乡村基础设施更全、环境更好、景色更美。积极推动34个村申报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。积极开发原生态体验、观光采摘、农家乐、垂钓休闲、养生度假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,引导群众从事旅游商品制作和销售,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的红利,努力探索旅游产业富民模式。比如,茅坪乡神山村积极发展“入户体验”旅游,坝上村推出的“红军的一天”红色培训体验项目,当地贫困群众通过为学员提供食宿等方式增加收入。2016年,茨坪镇荣获“江西省旅游风情小镇”称号,黄坳村成功申报4A级乡村旅游点,完成了茅坪村5A级乡村旅游点、神山村和长路村3A级乡村旅游点的申报工作。目前,全山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逾千家,吸收贫困户1300多户,占贫困户总数的31%,为井冈山实现率先脱贫“摘帽”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井冈山将继续坚持“红色引领,绿色崛起”发展战略,围绕“红色最红、绿色最绿、脱贫最好”目标,奋力拼搏,砥砺前行,努力在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上争当排头兵,在打造美丽中国“江西样板”、发展绿色经济上争当排头兵,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上争当排头兵,为井冈山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而努力奋斗。
消息